时时彩开奖猜测

你的位置:时时彩开奖猜测 > 产品展示 >

管教孩子不吼不叫,真能做到吗?父母也是人,遵循这些原则就好

平时闲聊,我的好朋友和我说:3岁半的女儿已经上幼儿园了。但是因为自己在家对其“和颜悦色”,导致哪怕到了幼儿园也似乎是“天不怕地不怕”,不仅老师说:“必须加强规矩意识”,连自己也会被孩子故意捣蛋而气到,甚至会吼孩子,出手教训孩子......

只是想起自己小时候被爸爸训的伤心模样,又担心孩子因此受到情感上的伤害。

或许我们这一代人做父母,总会纠结一件事:难道真的有所谓“温柔而坚定地对孩子说‘不’吗”?

了解孩子发育规律和敏感期,明白自己对孩子的容忍底线

前几天,我和孩子一起翻开他俩小时候的照片和视频,俩小子在看到自己1岁半到2岁多的各种“捣蛋”照片、视频,居然跟我说:“妈妈,我们小时候好吵啊!我们这么不听话呀?”

就像我照片中展示的:俩熊孩子在一岁半以后就开始在家“大肆破坏”——

在床上把好好的蚊帐扯断了;把马桶里的水当成脸盆,在里面洗手、甚至给对方洗头;跟着我一起到厨房,却打翻了装满水的菜盆,接着又去扫地,扫两下后就把扫把、爸爸拖鞋直接往地上一丢,跑出厨房......就更不要说把家里的墙画得乱七八糟;把瓜子撒在地上,甚至以为是玩具,进行“天女散花”;还有模仿我摘菜的样子,结果自己摘了辣椒,辣得满眼通红,拼命地嚎哭......

蒙台梭利女士在研究中发现:人的发展是有敏感期的,

0-3个月:对光敏感;4~12个月,是口欲期,添加辅食的同时,也喜欢把任何东西都往嘴里塞;6个月~3岁,是手部敏感期,喜欢到处丢东西、拆东西,推箱子等;1岁半~3岁,开始有了自我意识的萌芽;3岁以后,对社会规范有了明显的意识和了解......

正因如此,咱们当爸妈的都会有一种感觉:只要家里有相同年龄段孩子的爸妈总能轻易地一起“吐槽”孩子——只因为几乎所有的正常小孩都是这样生长发育的。

不同的是:每个家庭的风格、环境、照看孩子的人员不一样,对孩子言行的限制也都有所差异,所以咱们对孩子并不是要时刻和颜悦色,但一定要弄清自己对于孩子的底线,只要没突破底线,就没必要对孩子“大动干戈”。

像我是一个人带双胞胎男宝,同时还要给他俩做饭,不可能“时时刻刻看着他俩”,所以只要孩子没有受伤,家里乱点就乱点,东西坏了就算了。

弄清自己的底线,也要让孩子明白父母的底线在哪里——哪怕是软硬兼施呢!

不要错过孩子成长中的关键陪伴

今年10月份,我家弟弟因为出现疝气而做了一个小手术。虽然手术很小,但因为要打全麻,所以小家伙至少有清醒的半个小时都在复苏室里复苏,并没有见到爸爸妈妈。

原本一直很镇定、很冷静的弟弟,却在出复苏室的瞬间大哭起来:“我害怕,就我一个人,我好怕好怕!”

我抱着他安抚他,后来他爸下班、他哥从幼儿园回来也陪着他,弟弟的情绪稳定下来,回家后还会跟我讲起自己在复苏室的情况——完全没有任何心理上的不适。

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在《为何家会伤人》一书中讲了这样一个理论:3岁前的孩子,和母亲有两个星期以上的分离,即会造成不可逆转的创伤。

因为年3岁前的孩子还没有形成客体稳定性和情感稳定性,也就是ta必须看到妈妈,他才能够知道妈妈的存在,否则他会感觉自己是“没妈的孩子”,从而造成安全感的巨大缺失。

我很赞成武志红老师的这个观点。同时,我认为:陪伴孩子度过他人生中的重要时刻,也非常重要。

孩子第一次远途旅行;孩子过生日,过六一儿童节;孩子生病发烧,在医院里检查输液;孩子第一次上幼儿园、上学;在学校进行亲子运动会、表演节目;甚至是黑夜里,孩子感到害怕或是喊“妈妈”时.......

或许这些时候,我们大人有紧急的工作需要处理;有家中的老人需要帮助,还有更小的孩子必须照顾......但咱们都把时间空出来——哪怕没有参与,事后也一定要尽力安抚。

爸妈经常缺席孩子重要的时刻,怎能指望孩子信任父母?爱和安全感,是从一点一滴小事中积累起来的。

别把孩子当成“瓷娃娃”,善于发现孩子爱的细节

“妈妈,你是不是不喜欢我了?我觉得老师也不喜欢我。因为我表现不好,没有优点。”我家两个崽上了幼儿园后,经常被老师说“规矩意识不强”,“排队喜欢说话”这些问题,自然免不了老师的批评和我的唠叨。

“你排队不好,是要受批评啊!”我跟他说:“但任何人都有优点,也有缺点。比如说,你让妈妈抱你,但抱一会儿妈妈说‘累了,抱不动了’,你就立马下来自己走。这就是你的赤子之心,你知道心疼妈妈呀!”从那以后,孩子就会经常跟我说,我很爱妈妈,而且知道关心妈妈,并且要我跟他说说:“我还有哪些好表现”。

我们担心孩子因为被吼、被批评而受伤,是因为我们小时候经历这些后,鲜有父母解释或教育,仿佛更多的是一种情绪的发泄,而非教育的必要。

如果我们及时跟孩子说明被批评的原因,同时在日常中经常说出“孩子做得好的细节”,肯定他们取得的“各种成绩和进步”,慢慢的他就能感受到“批评的对事不对人”,能知道自己的“优缺点”,自然不会造成心灵上的伤害或是成长上的影响。

都说养育是一场修行,并非要时刻保证自己对孩子和颜悦色,轻声细语,而是我们真的能够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,发现他的好坏优劣,坦诚地说出自己的意见,但又能够包容他的调皮和偶尔的“出格”,或许其中的尺度需要我们每一个父母去体会和把握。




  • 上一篇:没有了
  • 下一篇:没有了